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学府人物

【校友故事】徐健:用影像记录、展示、保护中国生物

    徐健,1978年生于贵州。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记者、摄影师,参与关于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报道。2006年参与BBC《美丽中国》节目的拍摄,从此一直从事中国的野生动物拍摄,他也是“野性中国”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2008年起,徐健发起组建通过影像方式记录、展示和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专业机构––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之后,他以IBE队长和资深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身份,与IBE团队的其他成员多次深入梅里雪山、雅鲁藏布大峡谷、 丽江 老君山、 西双版纳 等区域。目前已对中国的11个地区共开展18次IBE野外调查,拍摄野外图片近250000张、高清视频近1200分钟,记录中国野生生物物种近6500种。

 

    创新的影像生物调查

 

    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办公室不大,屋里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云南、四川、 西藏 、广西等地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报告,既包括前人汇总而成的纯文字报告,也不乏徐健和他的IBE摄影团队近年制作的图文并茂画册。

 

    徐健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有不少物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它们建立影像的档案,在记录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促进保护的目的。”徐健忙碌地在资料堆里翻找,正在为11月新一次的藏东南调查做准备。此前,他和IBE团队已经两次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做过物种影像调查。

 

    大学毕业后,徐健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多年,担任编辑、记者进行野生动物的拍摄与报道。“虽然野生动物的拍摄我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但在工作方式上却有很大转变。”由单人行动,转变为团队合作拍摄,这样的拍摄能更多、更有效地记录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中国需要记录的物种太多,但是时间越来越紧迫”。

 

    2008年,徐健集结了一批同样热爱自然、有很好生物学背景的自然摄影师,成立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主要通过和各地自然保护区、林业局、环保局的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每到一地,他们通常由6-8人组成的调查队就分头行动,用手中的“长枪短炮”,全方位地捕捉野生动植物的身影。有人负责植物,有人负责鸟类,有人负责昆虫,有人负责两栖爬行类,有时还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调查。

 

    徐健作为队长,需要统筹整个项目的进展,同时也是拍摄兽类的主要人手。为了追踪兽类的活动脚步,他常要跋山涉水或者长时间蹲守,与其他队员相比更艰辛一些。但他挺享受自己承担的工作,“我原本学的是林业,因为对野生动物的浓厚兴趣转到了兽类的拍摄上,工作中不断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我们创新发展出来的一种调查方式,用影像去记录各种野生生物,进而促进保护,这是一项很艰苦,但是有趣,而且需要责任感的工作。”

 

    不期而遇的探寻经历

 

    说起调查拍摄中有价值的新发现,徐健的语气中透着一股成就感。三年前,他在贵州东北部的一个偏远地区,重新找到了30年前科学家发现时就已数量稀少,后来一直缺少研究的务川臭蛙。去年秋天一次调查中,徐健和队员们在雅鲁藏布江河谷里发现了黄腰响蜜䴕,而此前专家认为这种鸟只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这次徐健和同伴们不仅近距离拍摄到它的影像,而且发现其分布地已经远离原来已知的栖息地有500多公里。虽然徐健和IBE的其他成员在物种的鉴别上已有相当专业水平,但每次野外调查总有大量物种让他们既兴奋又无奈,因为许多物种都一时无法进行分类和命名。徐健说,“中国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还非常不充分,尤其是在植物和昆虫方面。这些难以识别的物种,很可能是未知的种类,我们会把它们交给有关专家进行研究。”(A21)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