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学府人物

【学府人物】朱建宁:探索园林行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朱建宁敎授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人物简介:朱建宁敎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北林地平线景观规划设计院首席设计师,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0年冬季的一天,中国风景园林网记者来到位于中关村的一座现代化办公大厦,在这里记者如约见到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规划敎研室的朱建宁敎授。

  朱建宁教授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从釆访中可知,朱教授非常尊重并看重大学教授这个工作。教学、研究对于一位学者型人才來说是非常重要之事。朱建宁敎授的另一个职务就是北京北林地平线景观规划设计院的首席设计师。

  入座后,在釆访中记者了解到,朱教授是1984年从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的。毕业后于1988年前往法国,在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院学习,经过4年攻读,获得了法国国家风景师称号。之后朱教授在法国连续工作了5年,主要从事城市景观设计,以及西方园林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那么,您是哪年回国的?回国后主要从事什么工作?”记者向朱教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朱敎授略加思索后回答道:“我是1995年3月回的国,回国至今已快16年了。回国后就进入北京林业大学教书,现在是该校敎授、博士生导师。”

 

   一、中国园林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引

 

  “教书育人已16年,看来您在北京林大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了。”记者十分感概地说道。

  “教书育人、做园林艺术的学术研究,这是让我十分欣喜的事业,我常常以自己是一位学者、研究人员而自豪。”朱敎授充滿自信地说道。

  “我了解到您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专家型人才,不仅在高等教育与园林学术研究上很有成就,在园林规划、设计上也有很多自己独立的思想、理念,以及作品。据我所知,您在建设部任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与科技委委员,这两个职务本身就证明了您的学术水平与专业实力。”记者说道。

  朱教授兼虚地摆摆手,打断记者。转而说道:“今天利用这次釆访,我很想与您一起探讨一些国内园林行业的问题,您看如何?”

  “那太好不过了。”记者高兴地回答着。

  “我首先想谈一下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一生有三方面的关系是必须面对的。”朱教授说道,

  “其一是:人与自然外界、自然物质的关系。

    其二是:人与人的关系。

    其三是,人与内心、人与自我的关系,或与宗敎,如佛教、天主教的关系。

  西方园林是围绕着人与自然、自然科学的关系发展的,而中国园林是围绕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发展。

  西方园林反映了西方人的自然观,而中国园林则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观。中国人从个人自我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将自然拟人化,并用社会观点、文学观点来描绘自然。

  人整治并利用了自然,但自然是否适应?自然是否需要?自然是否遭到了破坏?自然长期是否能承受?这些似乎并无人深刻的去考虑、去研究、去认识。

  而西方人在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以自然观、科学性与科学思想为基石的。因此,西方园林是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科学关系发展的,对于这一点,是很值得中国园林界认真学习与借鉴的。

  当前,中国急需一个适合中国园林发展的自然观与科学观,并以此做为切入点,引领中国园林事业的科学发展。

  “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想,‘科学发展观’就集中体现出了您所说的中国园林发展所急需的自然观与科学观。而体现在园林规划、设计上就是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记者说道。

  朱教授充满激情地说道“您说得非常正确。‘科学发展观’是指引中国园林事业正确发展的最高、最核心的理论。我们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一定要用这一理论指导园林工作的实践,同时,又要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敎训来丰富、充实、提升这一理论。”


 

   二、尊重 土地和自然    园林可与农田创新融合

 

  朱教授认真地继续道:“我们常说国防是极其重要的,每一寸领土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祖先浴血捍卫的,这个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是否想到在这每一寸神圣的领土上,它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是美的?丑的?是富饶的?还是荒凉的?”

  “将神圣的领土与领土上的面貌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我并未这样思考过,这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崭新的,未曾接触过的新课题。”记者说道。

  “我一说您立刻就会明白。”朱敎授十分庄重地讲述道:“一个国家的领土之所以神圣,其中重要一点是:领土是有生命的、十分稀缺的自然资源。风景园林师从事的就是以利用与整治园林土地为目的神圣的职业。因此做为一位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必须釆取审慎而持久的态度开展工作,不应追隨时尚而营造大量的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存的人工景物。

  自然是脆弱的、易于遭到破坏的资源。风景园林师的神圣职责就是要确保领土资源的永续与合理利用。

  自然又是不断生长的,有着时间性与周期性变化的特点。风景园林师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仅仅是自然时间性与周期性变化的开始,自然会处于长期不断的生长变化之中。因此,风景园林师在对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园林进行规划、设计与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自然景观的延续条件与自然景观的脆弱性,在规划、设计开始时,就要考虑到未来园林的养护与管理,避免自然资源与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您是否认为,做为一位优秀的国林规划、设计师一定要认知自然长期的变化,考虑并适应这种变化,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记者说道。

  “是的,您的理解完全正确。”朱敎授继续道:“国外风景园林师对中国同行有看法,当然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准确、全面。一些人认为,中国当代风景园林作品大多都是利用自然要素营造的各种装饰,从中无法看出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理解与态度。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师不应该是一个在领土上涂脂抺粉的化妆师,而应该成为改善领土景观、展示领土风貌的医师。

  而做为一名好医师,就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要针对领土的状况与特征,制定适宜的利用与整治方案,在确保领土景观完整性与典型性的同时,使整治行为融入领土景观之中。

  由于自然是综合、全面、立体的,因此在规划与设计中还应引入其它学科的专家、学者,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能量,这样确立的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全面。

  另外,特别要关注的是,要善于利用自然的要素而不是改变或征服自然。例如,秦皇岛海滨森林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就釆用了多因子分析叠加,多学科融合,从而制定出科字合理的领土整治方案。”

  “现在,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将农田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进行规划与设计,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记者问道。

  “我是持赞成态度的。”朱敎授继续道:“我认为风景园林师应该向农民学习,将营造可以延续几个世纪的和谐的景观作为工作目标,并为此制定合理的自然利用及改造的程度与方式。

  在这里我举几个实例,其一是株洲市天池公园东入口,在规划与设计中就保留了农田肌理,再现了农田景观,同时这种保留又使其与农村区别开来,展示了现代城市的风貌与特征。

  淅江义乌市站前公园的花田景区在设计中也保留并利用了原有的农田,并将轮作、间作等合理农耕方式引入到农田设计中。”

  “我想,将园林与农田融合在一起确实有许多优点。”记者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并继续道:“如果同样能起到赏景、游览、休闲的作用,还能出产一些供百姓享用的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甚至是粮食,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有限,能将‘观赏’与‘实用’二者兼顾起来是符合国情的。问题是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农田中的蚊蝇、蚂蝗、蛇虫以及一些有害昆虫对人的正常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城市中,年轻姑娘穿上超短裙、高跟皮凉鞋可以在河畔谈情说爱,年轻母亲与儿童可以在草坪上嬉戏。然而这一切若发生在农田,那么人们的活动就会被蚊蝇、蚂蝗与蛇虫所扰。那么,将农田与园林融合在一起的同时,如何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呢?”记者问道。

  “我认为与园林相融合的农田是可以利用现代生物、现代园林建筑、水利等措施来解决的,您担心的现实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朱教授认真地说道。

  “那我就放心了,同时也就更加支持这种将园林观赏与农田实用融为一体的规划与设计了。”记者说道。

 

   三、呼唤良好行业风气 中国园林界要自强不息

 

  “建筑界有‘建筑注册设计师’,这个‘建筑注册设计师’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严格考核的,在行业,在社会上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那么为什么风景园林界却没有‘风景园林注册设计师’呢?”记者不解地问道。

  “您问得很好。”朱敎授继续道:“这件事不要责怪任何一方,要怪就怪园林界自己。园林设计、施工这个行业由于门坎低,许多与园林不沾边的人都往这个行业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有过一次要建立‘风景园林注册设计师’的考试,认证制度。但由于一些人怕园林行业进的人太多,影响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生机。因此极力缩小并严格这个行业圈子,结果这个行业圈子被缩小到只有几万人。上面一看,偌大一个中国只有几万人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再搞‘风景园林注册设计师’考试、认证的制度意义不大,于是就去消了这项工作,直到今天也未再恢复。

  紧接着中国园林界的权威们又对什么是‘风景园林’?什么是‘景观设计’?各持己见、争论不休,长期没有一个让业内人士信服的定论。

  中国风景园林界很少有人从行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认真的研究与考虑,园林界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与观念,整个行业不团结,行业的技术含量低,准入门坎也低。园林设计上存在盲目性、急功近利。设计师终日忙着一个又一个设计,很少有时间、精力停下来深造、学习,也没有时间对以往的作品进行认真的回顾、总结、反思,寻找差距与不足,更没有形成评判、批评的良好行业风气。

  当然还有更加难以容忍的歪风邪气,如拉工程项目靠人际关系,园林设计不讲职业道德,搞抄袭照搬,工程施工不讲质量。这些负面因素如不加以整治,那么园林行业的整体发展与提升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看来中国园林行业、中国园林界,需要有位能让各方都尊敬、钦佩的权威人物。”记者说道。

  “确实如此。”朱教授继续道:“中国园林行业、园林界确实缺少在专业技术、学术理论与园林设计实践上都具有权威性的泰斗级人物。

  这个人物首先是自己不谋私,一切出于公心,并不想从这个行业中获得个人丰厚的经济利益。他要对中国园林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到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园林后期管理均十分熟悉,对园林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十分清楚,他还能在园林造园理念、理论、学术研究上起到引领的重要作用。

  对于这个人特别关键的两点是:

  其一,勇于创新,有新的设想、新的方法、新的理念与新的作为。

  其二,富于正义感,具有公正之心与公众观念。敢于在公开场合、公众媒体上进行学术争论、评判、批评与自我批评。面对行业的不良现象敢于据理直言,不怕得罪人,能赢得行业中大多数人的拥戴与尊敬。”

  “我在中国园林界釆访了70多位人物,包括院士、大学校长、著名园林教授、专家、学者、园林设计院、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园林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但目前似乎并没有发现一位能胜任如此重任的权威人物,对此只能深感遗憾了。看来,一位让整个行业尊重与信服的权威人物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有时若干年才能产生那么一位。两个世纪才诞生了孙中山、毛泽东两位世纪伟人。钱学森,中国就这么一个。”记者认真地说道。

  “确实是如此。”朱敎授充滿感情地继续道:“中国园林界要获得这样的泰斗级人物,需要机会,需要领导与方方面面的培育,更需要从行业的实践中十分自然地涌现出来!”

  “我深信肯定会有的,实际上我釆访的众多名人中就应该涌现出来,只是感到目前时机尚不成熟。”记者诚恳地说道。

  “不管中国近期是否能产生这样的权威人物,中国园林界一定要团结,一定要自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朱敎授滿怀真情地说道。

  告别朱建宁教授后,“中国园林界一定要团结,一定要自强。”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记者心中,挥之不去,久久难忘。

  这句话应该就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关键所在吧! (A21)

作者:汪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