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第二十一期团校––新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培训班,持续两周共,于11月7日结课。本次团校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升新生班级团支书工作能力,专门针对新生班级团支书进行了系统培训。
针对新生班级团支书特色鲜明
同以往团校最大的不同是,本次团校成员都是刚入校的10级新生。这些刚刚离开高中校园,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大一新生团支书们,穿着正装也略显青涩。记者问其中一个同学开学以来做团支书的感想,他羞涩地笑笑说:“不好做。好多事情都不知道怎么解决。”
很多大一团支书都有同感。一方面他们迈入大学校门不足三个月,甚至连大学生活还没有完全适应,很多事情还不清楚,另一方面大一事务多、工作无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管理好一个班级,确实是有难度。校团委负责人指出这正是此次团校创新的原因:“大一时期是基层团支部形成的时期,其关键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同学对于班级工作还没有概念,我们此次团校就是针对同学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给出解答,给出模板,帮助同学们以后开展工作。”
从对大一团支书的调查中得知,他们都是通过民意选举当上班级团支书的,并且在高中时都或多或少做过团支部工作。这就决定了这一批新生团支书都是比较有民众基础,有责任感和激情的,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大学刚入学的阶段就加强他们的系统培养,对于以后四年的基层团组织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他们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带动班级同学,以致影响整个年级。
校团委负责人在团校第一讲时指出:“加强班级团支部,特别是新生班级团支部的建设,关系到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关系到高校党团组织的发展,更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把基层班级团支书作为加强团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对新生进行系统的、正向的积极引导,正是团校作用发挥的最好途径。
课程设置从心出新多效合一
本次团校利用两个周末,共四天时间,安排了丰富而实际的课程,从形式上来讲包括讲座、座谈、研讨、实践、知识竞赛等,一改往日团校单纯举办讲座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切身体会基层团组织建设。其中校团委专门抽出2课时的时间开展团日活动实践,让同学们离开报告厅和讨论室,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团日活动。在这之前,由于高中班级组织活动的局限性,很多大一团支书并不能真正理解团日活动的概念和意义,认为单纯地开班会、外出游玩就算一次活动。这次培训在团委老师和优秀的大二、大三团支书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团日活动,涉及科技、人文、社科、历史等各个方面,并且将之同调研、做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知识竞赛等结合在一起,使团日活动不再局限于无意义的游玩聚会,也让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大学班集体的温馨。来自信息学院的胡思莹说:“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实例,让新奇性、创新型根植于我们脑中。没有什么不能作为主题,稍微动下脑筋,很小的游戏也能赋予深刻的内涵。”
除了理论基础的学习,团校课程还安排了案例分享与学习研讨,本校以及北大、清华优秀的团支书被邀请来做演讲;每一次课后学员都被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迅速吸收课程上学到的东西。
另外,参加本次团校的团支书们都会发到三本教材,分别是:《基层团支部工作问答》、《学习素材》和《学员手册》。记者翻看后发现,每本教材针对不同侧面做了详细编纂。例如《基层团支部工作问答》中,就共青团的基本问题、基层团组织建设等分条作出相应的回答;《学习素材》汇编了优秀班集体建设经验、班级问题解决经验等文章;《学员手册》则针对全体学员做出一系列考评细则、课程安排表等。这几本教材分别就学员的纪律作出规定、给出团支书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案例,让同学们在制定班级管理条例以及解决具体问题时有了可以参考的范本。
打破常规模式创新无限
这次团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首次把团校授课内容做得如此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点,本次北京林业大学团校授课过程不断闪现出新颖的火花。
其次,由于本次参加团校的都是90后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就不能再照搬以前的团校模式。因此校团委特意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将团日实践活动加入进去,并且把以前的结课考试改为知识竞赛。据校团委老师介绍,知识竞赛前,在每个临时团支部中抽出三个人,五组选手开展一个小型的知识竞赛,内容则依然围绕党、团的理论知识。虽然考核内容没变,但是考核的形式从枯燥变为活泼,也让同学们乐于学习从而学得更快更扎实。
本次团校的众多创新模式从效果来看是成功的,校团委负责老师对此非常赞肯:“这种形式,这种集体观念应该被固化下来。”为此校团委成立2010级班级团支书协作组––以院为单位,组织活动,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交流、联动的平台,把集中教学转变为日常性交流学习。(A19)
Copyright © 2005- 2018 北京林业大学新闻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总编:刘广超   副总编:杨金融 刘丽萍 李佳 欧阳汀 高大为   编辑:姜玥 杨一楠 陈昊原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