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校全国挑战杯金奖团队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挑战杯” 创业计划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作品《北京节沃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大赛金奖。当红红的证书映衬在领奖代表的脸上,当舞台的闪光灯聚焦到那几张年轻的面庞,这次难忘的“挑战之旅”终于画上了完美句点。

从2009年11月参加学校“梁希杯”创业计划竞赛选拔中突围,到“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再到“挑战杯”全国赛中一举夺金,六个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年轻人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完成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完美演绎。在五天的比赛中,他们通过书面评审、网络虚拟运营与秘密答辩三个环节的层层考验,最终从全国晋级决赛的165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国金奖,成为北林历史上第一支获此殊誉的团队。
当合适的项目遇上了合适的人
《北京节沃有限责任公司》,一家自主研发并专业提供按植物需求精准灌溉全系统及配套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依据植物生长需要高效、环保、经济、精准地解决灌溉问题,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安装、培训、售后服务等一体化集成服务。
然而,发现并确定参赛项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张辛连是梁希07-1班的学生,在这支队伍中负责“市场定位和公司战略”的分析,最初是她将团队成员聚集到一起的。六个人全部是本科生,其中四个女生全部来自经管学院,一名男生来自园林学院,还有一个来自生物学院。从团队成立的那天起,每个人都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寻找创业项目。
“我们考虑过很多种类,比如花卉类培养剂配方、机器人项目,还有服务类项目等等,但是最终商定还是以技术作为支撑来创业最好”,陈金辉回忆说。
陈金辉是生技07-1班的学生,是团队中的“技术专家”,承担了“产品、技术和成功案例”的研究工作,在“挑战杯”全国赛的答辩环节中,完成了对于产品原理等问题阐述的重点工作,还是网络虚拟运营环节的主力队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辛连在学校主楼前发现几个学生在为一个产品做土壤实验,经过一番交谈,她兴奋发现了这个产品中潜在的商机,和其他成员交流后,大家一拍即和。在与老师联络并得到老师的全力支持以后,大家便投入到了公司的策划中,没过多久,一个参赛公司的雏形就诞生了。
每时每刻都在寻求创新和改变
从学校出线到北京市再到全国赛,“节沃”团队的计划书修改了上百次,以致最终参赛的版本已经完全颠覆了最初的设计。在备战的那段时间里,每个队员都拼命完善自己负责的部分,谁有了新的想法,成员就聚到一起碰面讨论。
安琳瑶是林经07-1班的学生,在团队中负责“市场策略及营销策略分析”,就是她在“挑战杯”的颁奖典礼上代表团队接受颁发的奖状。“经常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某句话,突然想到可以应用到计划书里,就马上翻出来修改”,安琳瑶回忆起那段日子,依旧激动不已。
每个人都为团队的胜利做着最大的努力。
郭晨晓是园林学院的08级学生,也是团队中唯一一个08级的成员。他负责计划书以及PPT的全体美工、整体设计和排版,同时是网络虚拟运营环节的另外一名主力队员。开始时,当他把设计拿给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总是有不同意见,仅仅是计划书的封面就修改了近10次。
同时,他把计划书的设计延续到PPT中,连续的流线图案贯穿PPT始终,十分精致。为了更好的展示产品工作原理,他还利用专门软件模拟产品运作动画,为产品做了更彻底的阐述,也为队友答辩提供了有利素材。
每一处细节的创新,都成为了最终获胜的关键。
“人”是获胜最重要因素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创业团队,更是一群朋友”,陈金辉说,其他成员也纷纷点头。
“在意见不同的时候,大家争论的非常凶,但是为了最好的结果,又都能有所忍让”,苏璐仙笑着说。苏璐仙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内敛沉着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团队中,她负责“市场竞争分析、生产运营管理和风险对策分析”,说起大家共同奋战的时光,她说的确是难忘的经历。
在“节沃”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十分明确和恰当,充分发挥了个人特点。
张雅旋是张辛连的同班同学,在团队中,她承担了 “财务分析”方面的工作,同时作为校学生会主席,有着丰富的组织经验,很自然的被推选为团队队长,在团队沟通和协调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大家先能够成为朋友,才能在团队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的优势汇聚到一起,就成为了团队的优势。
“挑战杯”全国赛的最后比分是由30%计划书评分、30%网络虚拟运营综合分以及40%最终答辩分数组成。安琳瑶、苏璐仙、陈金辉和郭晨晓四个人代表团队参加了“挑战杯”全国赛的答辩。一年以来培养出的默契、和谐在答辩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一位著名的风险投资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一个企业能否有发展,第一看人,第二看人,第三,也是看人。“人”包含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更体现着一个团队的竞争力。“节沃”的团队优势成为了在“挑战杯”的制胜关键。
在老师眼里,他们都是好孩子
“这几个学生都是好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懂得钻研”,指导老师赵燕东欣慰的说。在主楼前草坪的那次偶然相遇,让赵老师成为了这支团队背后的“王牌技术指导”。一年多来,成员们每每遇到技术问题,就跑来求教于赵老师。为了将系统软硬件构成和工作原理解释清楚,她还亲自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实验室,实际演示系统工作方式并讲解。“他们营销经营方面的东西我真的不太懂,就把技术方面的问题都帮助解决掉”,赵老师谦虚的说。不仅仅是赵老师,其它学院和团委的很多老师都帮助“节沃”团队解答了不少问题和困惑,老师的支持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
因为这是一群敢于吃苦、敢于挑战的孩子,老师们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感到欣慰。
“某某某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节沃”团队成员相互介绍时使用最高频一个句式,以致后来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笑到不行。有争辩、有扶持、有玩笑、有感伤,一个团队并肩作战所结下的战友情谊就是这样真实可靠。走过了 “挑战杯”的这群人,留下的除了奖状,一辈子的友谊,还有为了梦想,勇敢接受挑战的记忆。(A21)
Copyright © 2005- 2018 北京林业大学新闻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总编:刘广超   副总编:杨金融 刘丽萍 李佳 欧阳汀 高大为   编辑:姜玥 杨一楠 陈昊原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