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报》388期三版“求职故事”栏目开篇,欢迎广大读者投稿,讲述你所经历的求职故事,分享你所体味的求职体验。来稿发送至wanglei12345@263.net,新闻热线:62338207。该栏目由《北林报》与校就业服务中心共同主办。
相关链接:求职别等大四才开始
●我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实习,负责网络维护,同时协助同事完成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分析。如果谈谈求职的经历,我只想说,那不是大四才开始的事情……
一年级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信息学院就业调查,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技有所长。我开始阅读编程书籍,希望能精通一种语言。但在编程的代码中,我真的无法找到乐趣。渐渐发现,我对flash动画及网站制作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开始自学平面、动画及视频制作的相关软件,这为之后求职奠定了基础。
二年级,我开始尝试实践。最初在学校勤工助学,后经介绍来到一家外企公司。最初只负责资料的打印、收发传真、电话接听……后来,公司派我参加了几次会议的会务工作。非常庆幸这段实习经历,它让我迈出了职业生涯第一步。让我学会了起码的社交礼仪,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收起脾气,与他人相处。在期末考试前,我辞掉了工作开始安心备考。因为,我认为当时学习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后来,我又在一个广告公司实习过。自从对多媒体设计感兴趣,能进入广告行业成了我那时的一个梦想。但真正走进广告公司,我发现自己没有美术功底,设计太不专业,在这样的公司,短期内并没有什么竞争力。于是,2008年10月,我选择了离开。
我发现,一份漂亮的简历就如同第一印象同样关键。我的简历根据求职意向,不下30多个版本,不仅有内容上的差异,还有排版上的不同。需要重点突出,且符合该职位能力的介绍,就用加粗、下划线等方式标注。我在智联、英才等网站搜索招聘信息,然后直接通过该公司门户网站查找人力资源部门邮箱,将简历礼貌地发给对方。如有特别中意的岗位,一周之内没有回复,我会坚持再投两次,并在适当时间打电话咨询。
还有一个体会:把面试考官当成朋友。这重在你内心体验,只有在你的心里先把对方当作朋友,你们之间交谈才会变得更加轻松。(信息学院 孙兰)
相关链接:我经历过的那次“1.75%”
●1.75%———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录取率。
虽然未能最终如愿,但我仍很庆幸,不仅是因我在首轮笔试中赢得了面试机会,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清晰地记得接到面试通知时的惊喜,随后向复习笔试一样,马上开始认真地准备起来。每天啃读公务员面试的试题书,领会着“你如何处理与同事的纠纷”等那些未知领域里面的各种“小波澜”。买正装、整理发型……这些都成了当时的必修课。
终于等到了面试的那一天。对面坐着5位考官,顿时觉得自己“渺小”了不少,但也还故作坦然,微笑面对。主考官的一个问题至今记忆深刻,“单位的领导要求你策划一个本年度的活动方案,并在单位的大会上作讲解。你费了很多的心思准备和调查研究,但当你讲解到一半的时候,听见底下有些躁动,有的人喊着:一点都不实际!绝对不行!请问这时候你怎么办?”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知你会怎样回答。我当时的回答是,“坚持自己原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先冷静下来,反省自己并且真诚的听取大家的意见。给大家展示一个成熟、大度、具有包容性的自己……”一场用很多努力换来的面试,就在这样几个类似题目的“摧残”下结束了。走出考场,我如释重负。心里这样对自己说:录取、淘汰,都不是意外!在自己从未遇到的大场面前,在自己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前,我当时还算从容。更重要的是认真地学习过,这个过程挺宝贵。
一次面试、两次面试……我现在仍不知道,最后成功的那一次会出现在哪里?但是我觉得,每次面试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即使是失败了。我渐渐懂得,我们想做好的事情无论多小,都要认真用心付出。也有很多东西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平时就要学会思考,学会在点滴间去丰富自己。(法学专业 李加礼)
本版博客:求职故事中读出了啥?(《北林报》388期三版)
Copyright © 2005- 2018 北京林业大学新闻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总编:刘广超   副总编:杨金融 刘丽萍 李佳 欧阳汀 高大为   编辑:姜玥 杨一楠 陈昊原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