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在线教学如火如荼。本科教学督导老师们心系教学,疫情之下“工作不停歇”。他们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与学院建立老中青教师联学联研机制,真情助力在线教学质量提升。
在战“疫”期间的新学期,本科教学督导李华晶教授在线“旁听”了七位教师的《管理学基础》课程,这是她第一次体验不在教室而在云端的听课,老师和同学们在“战时”教学中的战斗精神令她难忘。结合开学和课程前后与部分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她梳理一些想法和感受与大家探讨。
1.课程更鲜活,沟通兼备时效和实效
线上教学提升了师生沟通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师生之间虽不见面,却能在课前、课中、课下进行即时性和针对性的充分交流,便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和切实解决问题。例如彭茜老师充分用好微信群,课前、课中、临下课前和课后,通过提前设计好内容要点的微信语音进行提醒、答疑和安排;杜玲老师也通过多种方式细化教学组织过程,提前了解平台稳定性和检查审核教学资料。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虽然处于云端,但是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更加鲜活了,这离不开方方面面的艰辛付出,这些积累对疫情过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支撑性和参考性。
2.教学更立体,交流兼具广度和深度
线上教学拓展了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空间迁移到线上,师生交流的领域也变得开阔,更多学生、更多发言带来了更多视角、更多想法,除了师生间关于教学知识点的交流,心理心态方面的碰撞也“跃然线上”,这就需要老师在思想上引导启发学生、弘扬正能量,让教书育人的知识广度和成长深度不断延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例如宁艳杰老师注意用古今中外多角度素材丰富管理理论教学内容,表达有条理和亲和力;鲁莎莎老师以贴近中国大学生实际的案例解析中西方管理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3.教与学相长,思维和技能的数字化升级
看似教学从线下迁到线上,其实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搬家”,也是教师的学习成长过程,不只是学习某项技术,还在学习新技术带来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上的新变革。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一周线上听课感受到,老师们不是简单的从技术“小白”到“大拿”,而是始终在不断践行数字化时代教与学相长的为师之道。例如侯宁老师积极学习新应用功能,主动将举手和小组会话等环节加入在线课堂,课前和课间休息时穿插音视频素材,丰富了课堂互动方式和氛围。
4.师与生共创,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探索
线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更加活跃,线下课堂的物理边界消失,激发了师生之间多元化、个性化。比如问题讨论,有自上而下的一对多(比如教师统一向同学们提问)形式,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比如教师和学生单独问答)形式,同时还激发出自下而上的多对一(比如同学们向教师主动提问)的形式。与其说是师生双向互动,不如说是师生间纵横网络无缝对接,这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融和协同合作,通过师生共创提升教学成果。例如刘萍老师注重利用好发言区等功能优化授课节奏,并结合北林毕业生的学习工作案例引发学生互动和思考;张作祥老师线上教学熟练,注意引导学生自学和课下阅读,鼓励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拓展视野思路。


5.传统与创新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重塑
通过这一个月的线上教学,老师们学习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不过,这也向线下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何面对教学传统和教学创新的关系。其实,线上和线下教学对教师而言,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可以协同发展。比如,线上线下课程都需设计好师生互动,以便及时得到学生学习反馈,而线上教学虽然便捷,学生也能听到老师声音、看到老师画面,但相比较与老师在线下课堂的面对面交流,似乎还欠缺些许温度和节奏,所以线上和线下一节课45分钟的师生互动频率、时机和形式,可以差异化设计、实现协同育人。再如,线上线下课程的教学中心都是学生,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是重点,因此,线上教学不一定都是直播方式,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进一步为学生自学提供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战“疫”还在进行,老师和同学们在教学前线的战斗精神依然高涨,相信这种不畏困难和挑战的“战时”精神和积极探索,也会为疫情过后的教育教学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编辑:张薇
审核:刘尧
Copyright © 2005- 2018 北京林业大学新闻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总编:刘广超   副总编:杨金融 刘丽萍 李佳 欧阳汀 高大为   编辑:姜玥 杨一楠 陈昊原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