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张立秋教授课题组近期在光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碘氧铋光催化剂表面和体相内光生载流子新的传递机制,论文题为“Synthesis of Adjustable {312}/{004} Facet Heterojunction MWCNTs/Bi5O7I Photocatalyst for Ofloxacin Degradation: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Charge Carriers Transport”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影响因子:10.588),第一作者为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鹏,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研究中提出的光生载流子体相和表面传递机制
水环境中抗生素类污染物被频繁检出,呈现虚拟持久、生物累积等特性,长期存在会对水生态安全造成极大风险。近年来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清洁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净化领域。前期研究表明,单相碘氧铋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太阳光条件下,虽然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但是其光生载流子复合率仍然较高。具有高导电性能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通常被认为是提高光催化中载流子表面迁移效率的理想改性材料。这对于水环境中抗生素类药物的污染控制是有极大应用前景的。为此,本论文报道了一种可调节{312}/{004}晶面异质结的MWCNTs/Bi5O7I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312}/{004}晶面间“S型”异质结和MWCNTs的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加速载流子的传导,使得该类催化剂对于水环境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污染控制具备优异的光催化氧化效率。同时,构建了催化剂晶体结构与降解效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之后,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证实了体相内载流子传递途径。这项工作为载流子传递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目前,团队已在光催化领域内连发5篇论文(平均单篇影响因子10.844),其中4篇为一区TOP期刊。该成果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977317,42177051)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2.129374
Copyright © 2005- 2018 北京林业大学新闻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总编:刘广超   副总编:杨金融 刘丽萍 李佳 欧阳汀   编辑:高大为 姜玥 杨一楠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