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34:“大学”的词性
——记生物学院优秀学生王博文
王博文,有着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丝毫没有学分积排名专业第一和生物学院学生会主席双重身份上的强势,但是她非凡的大学经历却强力地拨动着积极入世的弓弦,用“大学”的不同的词性来概括王博文的大学生活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
形容词“大学”
进入大学,王博文毫无例外地没能摆脱“丰富多彩”的大学主旋律的磁场,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兴趣广泛的她加入了成功创业者协会、百奥生物协会等多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往往大部分新加入社团的成员会产生受挫情绪,觉得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总归有差距,与梦想有着很大的反差,无法真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如果每个社团都有一个正常的运作机制,许多有共同梦想的人是能够把他们的激情转化为持久并良性循环的现实成果的,王博文是幸运的,遇到了给予她足够信任的社团干部和成员,在加入社团短暂的时间内几乎是独立组织了百花协会的会展,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谈到这样在同龄人中不凡的业绩。王博文笑笑,并没有提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大量私人时间的投入:“多亏了社团领导给了我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不然真的没有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除了参加积极参加校内社团活动之外,王博文也热心地尽自己的全力于班级事务中,在校元旦晚会上,王博文组织班集体的同学成功上演了自编自排的话剧,受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给班集体带来荣誉的同时,王博文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及魅力将班级凝聚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班集体的每个成员正向满足感。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王博文用“互信的”、“团结的”,解释了“大学”的形容词意。
动词“大学”
当王博文结合自己的专业把目光放到社会上时,她利用大一暑期时间参加了社会实践,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缩小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在炎热的街头她向路过的行人发放着调查问卷表,在实验室里,她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师兄师姐完善着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调整自己未来人生中的职业选择,为以后的调整做着充足的准备。
王博文解释自己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想知道自己适合未来怎样的职业,是投身学术还是成为行政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与周围师长的交流和自己的思考,王博文树立了在专业上进一步深造,投身科研的人生目标。
在大一期间,由于大量的时间被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所占据,分散了王博文在专业上学习精力的投入,以至于她大一专业课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值。面对有可能在学生生涯本末倒置的趋势,王博文对此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认真分析并总结了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及时地作出了阶段性的调整,来迎接大二学年的挑战。
进入大二以来,王博文有选择地放弃了社团活动的部分工作,将自己课外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了院团总支和学生会的事务中,认为自己在担任团总支办公室副主任和院学生会体育部副部长职务期间,自己对服务学校广大师生的热情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事实也是如此,在此期间王博文主持开展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欢迎,本人也由于亲切的形象和谐的处事作风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习之”中的“习”子,正是“实践”的意思,而不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温习”,王博文用“实践”,解释了“大学”的动词意。
名词“大学”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王博文没有丝毫懈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余,王博文每天在自习室里纵向拓展自己专业知识到深夜,周末在图书馆不知肉味地享受学术天地的自由。她清楚地知道,只有呼吸的都是学术的空气,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才会持久;只有心跳能够追随随着大师们的心迹,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探索方向。
时间缓缓地安闲地踱着步子,王博文却在专业知识世界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历险,当回到现实平静的校园时,迎接她的却是沉甸甸地大丰收——在大三,王博文众望所归地当选了生物院学生会主席,学分积排名位居专业第一,面对这样的荣誉和成绩,王博文显得很平静,也许对她来说,这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得到的额外奖赏吧。
王博文用“学术”解释了大学的名词意。(采写人:彭丹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