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7:带来黎明的曙光
带来黎明的曙光
——记生物学院优秀班主任翁强
翁强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注入了积极的信心;谈笑间不经意就使人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轻松地去面对到来的问题;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更让人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地踏下每一个脚步。
校园的左岸
当你悄悄推开生物楼315实验室的大门,不禁会被热烈的学术气氛所感染:显目的大长方桌上满满地围坐着学生,有的在讨论着实验的细节,不时用手比划着;有的在笔记本电脑前修改着英文论文,不时征询旁边人的建议;大大的投影屏上是这周最新出来的学术论文,刚刚参加完学术会议回来的翁强老师就坐在屏幕前,给同学们画着思路图,试图用最浅显的方式将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消化并吸收。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群研究生所主导的实验室,那就错了。这里的人绝大部分是在从事着3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的工作的08级的生物院的本科生。
早在担任生物学院05级的班主任期间,翁强老师就把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们聚集在了一起,向他们介绍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和学术夏令营。并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方向,积极落实实验设备,传授从参考文献的选择到英文论文写作形式等极其严谨的研究方法。
翁强老师很注意引导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并将空洞的想法向细节方面落实,他始终向自己的学生强调:“一个好的设想一点也不困难,但在细节上去一个个实现才是你们所要遇到的困难。”所以翁强老师不断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对自己的学生在研究方式上进行着极为严格的训练,将梦想家同时锻炼成实干家。
就在这个翁强老师经营的实验室里,刚踏进校园的有志于科研本科生们不断茁壮地成长,在思想和心智上不断成熟。并逐渐有能力担负起将来的追寻真理的责任。
他的一位学生满足地说道:“是翁老师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无比充实,当别的同学在玩电脑游戏,徒劳地追逐虚幻的花前月下的时候。我在这个实验室里学习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掌握着最先进的追求真理的方式。”
思想的光辉和自由的学术气息让这个略微简陋的实验室熠熠生辉。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令无数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所倾慕的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自由和轻松的气息会让投入其中的人们尽情地释放创造力,把严谨的科研工作变成了浪漫而又愉悦的活动。
北林的黄金
一提到发表SCI论文,有志于学术的学生们都将其视为衡量自身科研能力的国际标准。一般能够发表SCI论文的科研者都是能力已经达到成熟水准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者。本科生除了北大清华顶尖名校很少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即使实现也不一定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
不过,在翁强老师的指导下。生科05级的盛夏同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The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发表了有关野黄鼠季节性繁殖的SCI论文。
当提到这项了不起的成就时,盛夏同学回忆起了大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景:“当时和几位同学一起帮一个实验室干活,一个设想突然蹦出来了。我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还是没有把握。决定向当时的班主任翁强老师寻求帮助。没想到翁强老师对这个设想的可行性表示赞同。并建议以此申请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
翁强老师给当时盛夏的科研小组提供了实验设备和场地并展开了各个细节方面的指导。
“那时虽然帮人做过一些项目,但一旦自己亲手做就没谱了,只有现成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切入方式。零零碎碎的着手点就是拼不出整个框架。项目立项以后时间表和工作表的实施也很没有把握。”盛夏回忆道。
翁强老师事无巨细地帮助盛夏的小组落实了每一个细节,但是同时避免自己成为主导,他深切地明白这是学生在做项目,过多的干涉会使他们丧失应有的主动性。所以他在这过程中注意的是能力方面细节的培养。
“项目做成以后,觉得这个工作的基础不错,成果不比当时前沿性的工作差到哪里去。决定写成论文向国际著名科学期刊投稿。”盛夏是这样解释自己第一篇SCI发表动机的。
用纯英文写论文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从标准的句式的选择到专业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大量的专业学术词汇对非英文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工作。翁强老师几乎是手把手教着学生进行着论文的写作,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后来修改到发表也经历了半年时间。
很多人受惠这篇SCI论文,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因这篇论文分别去了美国和瑞典深造,其余作者大多数保研到各个名牌大学深造。盛夏同学在保送本校研究生以后,还就这篇论文的课题展开着持续研究。
除了这篇SCI论文这项成就之外,翁强老师指导的05级和08级的学生拿到了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多项国家级核心科研期刊上发表论文。
和这些巨大的科研成就一起,翁强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对北京林业大学来说,无疑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被誉为“北林的黄金”。

玫瑰丛中的面包树
理想和现实,看似矛盾的两个命题困扰着无数的人。被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解决方式是: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工作以此来获得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的满足。
早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时期,翁强老师就树立了从事教师这崇高事业的理想。他曾经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我还是要选择做老师这行》,以此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从教志向。
如愿以偿地参加工作以后,翁强老师用自己最大的热情来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准则,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的灌输并对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两次从日本留学回来以后,把国际最前端的学术成果带回国内校园,并努力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了优秀的人材。有力地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翁强老师和自己的爱人从日本学成回国以后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宁静的校园里过着神仙眷侣般的日子。他的儿子在他的教育理念下自由健康发展,在北大的校园里过着快乐的校园生活。
在翁强老师身上,理想和现实实现了有机的结合。这样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无疑给广大的学子和教师们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希望翁强老师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并衷心祝愿他能够更大程度地获得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认同。在理想的玫瑰花丛中的果实累累的面包树现实亭亭上立。(采写人:彭丹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