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钱玄同·《新青年》应渐渐改为白话
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猛将。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钱玄同读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革命本》后,就认定革命是天经地义的事。
1904年(光绪三十年),时年18岁,在湖州剪辫,与友共办《湖州白话报》,封面上只写“甲辰年”、不书光绪三十年,以示不遵清代王朝。
1910年(宣统二年),玄同在日本东京与章太炎、陶成章创办《教育今语杂志》,篇篇都是白话文。
辛亥革命后,在杭州办《通俗白话报》,开始为《新青年》撰稿,提出许多“文学革命”的理论和文化教育改革方面的主张。1917年8月,钱玄同第一个提出《新青年》发表文章应“渐渐改为白话”,并表示从这时起自己一切文章通信躬身励行。这些意见,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
1918年(民国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北京,由钱玄同、陈独秀、胡适、李大刘、沈尹默、刘复6人轮流编辑。从四卷一期起,全部用白话文撰写文章,又首创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排印。他与鲁迅友谊深厚。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玄同的劝说、鼓励下写成,并发表在《新青年》上。他自己不做新诗,但支持胡适等人的新诗尝试。
玄同是“国语运动”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他所倡导和从事的“国语运动”,包括统一国语、研究方言、制定拼音文字、改古文为白话文等内容。文字音韵学造诣极高,但从不放弃适用于教青、普及的工作。1918年(民国7年),他主编全国首创的白话文加注音符号的小学一年级“国语”教科书,给北京高师附小孔德学校试教,这是我国革新语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曾研究方言,并和顾颉刚合作注《吴歌》音,和周作人合作注《越谚》音,和魏建功整理苏州方音的声韵部类。1926年,与黎锦熙等制定“国语罗马字”的拼音法式,即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前身。1932年,制定以北平字音为标准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教育部公布。1934年,在病中草成《第一批简体字表》,l935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第一批324个简体字。为建国后的文字改革工作奠定基础。玄同鼓吹文学革命的文章、学术论文和有历史价值的书信,散见于《新青年》、《国语周刊》(包括《句刊》及《世界日报》副刊)、《师大月刊》;音韵学著作有《文字学音篇》、《说文部首今读》、《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经学有《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