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北大改校庆日期为五月四日
5月4日,北京大学将迎来111周年校庆。也许有很多满腔热情准备为母校庆祝生日的学生们并不知道:现在的五四校庆日,并不是北大一以贯之的生日。
12月17日:北大前半生的“生日”
1900年,“戊戌新政”的遗腹子京师大学堂遭遇了“庚子事变”——义和团大乱,使得1898年才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学堂被迫停校两年。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京师大学堂经过重重困难正式复校——这值得纪念的一天,是农历的十一月十八,换算成西历,则是12月17日。
诸多与校庆相关的资料都显示,自1902年至1951年,北大一直以这个复校纪念日为校庆日期:
1902年,当年6月才创办的《大公报》自12月18至20日连续三天报道大学堂开学典礼的准备过程及典礼正式举行时的盛况;1917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日刊》,连续记载了北大自1917至1931这14年间,每年12月17日校庆时的情况;而《北大校刊》及其前身《北大周刊》更是告诉我们,直到1951年,北京大学都一直以12月17日为校庆纪念日。
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生日”,见证了北大饱经磨难、充满坎坷的前半生。在那风雨飘摇的五十余年中,有三个校庆日值得我们始终铭记:
1931年因为“九一八”事变而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这一年的12月17日,北大在一片沉默中度过三十三周年校庆纪念日——因“国难方殷”,所有庆祝活动都被取消。
1938年,日寇侵华。北大不与侵略者合作,撤退至敌后,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2月17日,在隆隆炮火中,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举行了建校40周年纪念会——北大精神,并没有因为敌人的入侵而中断;
1948年,蒋家王朝大势已去摇摇欲坠,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已经作好了赴台的准备。自认“逃兵”的他,含泪主持了北大南京校友会的50周年校庆仪式。或许是上天的安排,胡适的生日恰好也是12月17日。
5月4日:北大的新生
北大与“五四”运动,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北大人对“五四”运动,怀有着特殊的感情——北大不仅坚持发扬“五四”精神,更是充满激情与想象力地,将北大的生日人为地改作了5月4日。
校庆日期的改动,自解放后开始酝酿。1949年4月28日,“北京大学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给毛主席写信,请他回校参加“五四”运动30周年的庆祝活动。虽然毛主席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到会,但他在30日回信,“庆祝北大的进步”。这一年,北大的校庆日期并没有发生改变:12月17日,北大举行隆重的校庆纪念大会,教育部长马叙伦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特立亲自到场讲话。
1950年4月20日,北大校务委员会再次以北大全体师生员工的名义写信给毛主席请他题字。次日,毛主席给北大写了回信,全文为“祝贺‘五四’运动三十一周年,团结起来为新中国而奋斗。”这一年,北大的校庆日期依然是12月17日。所不同的是,此次校庆没有了往年的庆祝活动,而仅仅以展览为主。重“五四”而轻校庆的趋势,自此逐渐显现。
1951年,汤用彤副校长正式提出建议,将北大校庆改至5月4日,理由是12月17日的校庆时间接近期末,给师生带来的极大不便。虽然同年10月21日出版的第十四期《北大校刊》中所记载的“12月17日,星期一,校庆放假一日”表明,这一年,北大的校庆日期依然未变,但为北大更改“生日”的行动,已经正式提上了日程。
1952年,《北大校刊》停办,等到其后任《北京大学校刊》面世,已是1953年10月1日,而这年的十二月份,并没有有关校庆的报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我们难以找到有关北大校庆的任何记录,而就是在这个空白期中,北大悄悄地完成了校庆的改期。1954年5月3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校刊》第15期,通栏大标题为“纪念五四青年节,祝贺校庆五十六周年”。而同年5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也发表了题为《北京大学热烈庆祝五十六周年校庆》的新华社通讯。
北大校庆的改弦易辙,因为它的仓促和缺乏史料记载而令我们困惑。今日,虽然无法断言校庆改期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可以从陈伯达于1958年5月4日北大六十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得到一些启示。这篇题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继续改造北京大学,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的发言提到:“在‘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曾经站在运动的前面,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派篡夺了北大的领导权,改变了北大的教学方向……北京大学的老教授大体上有两个包袱:一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教育,一是受中国封建意识的影响”。而演讲的最后一句则是:“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万岁!”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北大校庆的改期,更多地是出于政治的原因。“新北大”希望借此与“老北大”划分思想上的界线,以表明自己虽历史悠久,却仍紧跟时代大潮,不断追求进步。自此之后的每年校庆,都被赋予了“追求思想上进步”的新意义。
北京大学即将迎来的,是她的110周岁生日——这个“110”,显然是从1898年算起的。然而,无论是曾经的12月17日还是如今的5月4日,都极有可能不是1898年时北大诞生的确切日期:根据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研究,北大的真正生日,应该是戊戌年11月18日,转化成西历,则是1898年12月30日。
其实,校庆就像是我们自己的生日:它仅仅是一个用来表明身世确定性的时间符号,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意义。校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挚爱的母校送上祝福,同时回顾与反省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为她付出了什么的机会。而北大对中国所作出的贡献,一代代北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会因为校庆日期的变动而发生任何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