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专题报道>> 不朽的精神--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

「记忆」游行队伍受阻于“国中之国”

发表时间:(2009-05-07)

    5月4日下午学生们齐聚天安门,两点半左右开始游行。他们挥舞着小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拒签合约”“抵制日货”“打倒卖国贼”的口号,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进发。
    东交民巷本是学生游行的目的地,学生们本想向美、英、法等国公使递交“说帖”,表明誓死收回山东权益的民意。不巧,5月4日这一天正好是星期日,各国公使都不在。后来,在北大就读的罗家伦等几位学生代表,只好将“说帖”留在了美国公使馆。
 

    学生欲通过(东)交民巷往东而行,该处警察竟然不许通行。学生颇受激刺,不得已折而往北,出王府井大街,经东单牌楼,向赵堂子胡同,入赵家楼曹汝霖之住宅。
    关于五月四日学生游行的路线,众多事后追忆,差别不是很大。起码东交民巷受阻而后才转向赵家楼这一强烈印象,保证了所有回忆文章的大致方向不会有误。差别只在于转折的路口以及经过的具体街巷。相对来说,记者的现场报道比较可靠;但比起原北洋政府陆部驻署京师宪兵排长白岐昌的报告,还是小巫见大巫:
    该学生团于午后二时三十分整队出天安门,折东进东交民巷西口,至美国使馆门首,遂被阻止。该代表等从事交涉,仍未允通行。后即转北往富贵街,东行过御河桥,经东长安街南行,经米市大街进石大人胡同,往南小街进大羊宜宾胡同,出东口北行,向东至赵家楼曹宅门首。

 

图: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职务所在,当年跟踪学生队伍的宪兵排长,其所提供的报告,应该说是“最具权威性”的。两点半方才起行,四点左右已到达赵家楼(这点为不少回忆文章所证实),那么,东交民巷耽搁的时间,就不可能像许多回忆录所说的“足足有两小时”。
    即便如此,受阻于东交民巷,依旧是事件发生逆转的关键所在。宪兵排长只说学生代表交涉而未获允许,自是不如《晨报》之注意到“学生颇受激刺”。《五四》一书,更将游行队伍之转向赵家楼,直接归因于使馆界口的等待:
    学生既在使馆界口鹄立两小时之久,而市民之加入者亦甚众,当时群众义愤填膺,急欲得卖国贼而一泄之。于是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
    为何由使馆界口受挫,便“急欲得卖国贼而一泄之”?除了此次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宗旨,更因东交民巷这种“国中之国”,本身就是主权丧失的表征。恳求列强“维护公理”说帖没被接收,反而目睹使馆区骄横的巡捕、狰狞的兵营,更强化了中国人的耻辱感。
    罗家伦等四位学生代表前往美国使馆交涉,公使不在,只是留下言辞恳切的“说帖”。其时国人对于美利坚合众国及其总统威尔逊大有好感,故“直率陈词”,“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本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予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英、法、意诸国使馆也有学生代表前往交涉,可都只是答应代为转呈说帖。至于申请穿越使馆区游行,始终未得到允许。学生们之所以希望“往东”而不是“向北”,明显是冲着仅有一街之隔的日本使馆的。三千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被堵在狭隘的东交民巷西口,这景象,与半年前三万大、中、小学生集会天安门前庆祝协约国胜利时,美、英、法等国公使相继登台演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有技术性的原因,各使馆确实星期天不办公,美国公使等并非故意回避;但巴黎和会上中国人合理权益之被出卖,也凸显了国际关系中的“弱肉强食”。而正是这一点,使得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
    至于具体到东交民巷之不让游行队伍通过,有中国政府的关照,也有辛丑和约的限制。东交民巷最初叫东江米巷,明、清两代属于天安门前“五部六府”范围。乾嘉年间,出现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的“迎宾馆”;鸦片战争以后,更陆续设立英、俄、德、法等国使馆。庚子事变中,那拉氏纵容甚至怂恿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年,清廷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1901),此后,东交民巷就成了变相的“租界”。清末仲芳氏《庚子记事》辛丑年五月十五日记曰:
    东交民巷一带,东至崇文大街,西至棋盘街,南至城墙,北至东单头条,遵照条约,俱划归洋人地界,不许华人在附近居住。各国大兴工作,修建兵营、使馆,洋楼高接云霄。四面修筑炮台以防匪乱,比前时未毁之先雄壮百倍,而我国若许祠堂、衙署、仓库、民房,俱被占去拆毁矣。伤心何可言欤!
    除了“四面修筑炮台”,还在使馆区内建立了一整套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司法、经济、文化管理机构,再加上东西两端由外国军警日夜把守的铁门,这里成了道地的“国中之国”。不但中国官员、百姓不能随意进入,连人力车都得有特殊牌照才允许通行。在这个意义上,巡捕及警察之阻止学生队伍通过,并非故意刁难。

来源:绿联社作者:绿联社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