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专题报道>> 2009届毕业生感悟专题

刘圣英:永恒的回忆

发表时间:(2009-06-08)

作者:林化05-3班    刘圣英

 

    高尔基曾经写过《我的大学》。很遗憾,我没有读过,但我用四年时间读完了自己的大学。在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回忆起我的大学四年,禁不住感慨万千。

    很多事情,依然鲜活的浮现在脑海之中;却也有很多事情,仅仅保留一点模糊的记忆,有的甚至一点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来到北京的第一天,也是来到北林的第一天。那天认识的人,发生的事,都历历在目。2005年八月的那天,我带着对北京的向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第一次坐上了北上的火车。那时候的我,刚在山东残酷的高考竞争中奋战出来,精神上的高亢加上身体上的疲惫,却生出一种勇夺高峰的豪迈气概。

    虽然是独身一人初到北京,但曾经异乡谋生的经历,已经使我有了足够的自立能力。我相信我会在北京度过有意义的四年。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我就把身上担负的嘱托和自我扛起的使命深深地列在了我的行动之中。还清楚的记得入学教育在田家炳的一幕:每个人手里都领到一张写有大学生活指导性文字的黄色纸张,在这张纸的最下面,空着一道题,题目是“大学里应该完成的3件事”。我用伴我高考的碳素钢笔把“应该”划掉,写上了“必须”俩字,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下了我给自己定下的3件事,1、学习上领先;2、经济上独立;3、情感上完善。今天看来,我的四年没有很好的做到以上三点。或许我给自己的目标本身就没有量的限制,没有追求硬性的指标;或许这四年不仅仅是我在读大学,大学也在读我。事物总是在发展中变化,人也一样。对自己成长的认可是无法抗衡自身变化的。

    大学伊始,周围环境的异彩纷呈对比我土里土气的农民作风,思想的巨大跨度使我极度不适应。那时我给自己诊断为“思想断层期”,虽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自己深陷其中却无法自救。大一的上学期,我就在极度的心理失衡中痛苦度过,心理恶化的时候曾多次想过退学。年底,惨淡的学习成绩验证了一切的不良状态,期末考试班级综合排名进入了倒数。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点评一个人的时候说“他,痛苦过,彷徨过……”。那段时间,就是我痛苦彷徨的非常时期。

    一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加入了学院的学生会,在办公室当干事。虽然在学习生活中没有适应来北京的巨大变化,但在学生组织中收获了很多,认识了好多高年级的学长,也是他们在我困难时期给了我极大地帮助。下学期开始,我羞于自己倒数的成绩,也想找回失去的自尊,便退出了学生会。

    接下来的大一下半年,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逐渐适应,也得到了周围同学的认可和帮助,自信有所恢复。学习有了动力,一切都不成问题了。课余时间我开始试着接触社会,到一些公司去联系校内代理校园推广之类的事情。因此认识了不少各大兄弟院校的同学们,使自己的视野和心胸开阔了不少。内外逐渐协调,学习成绩渐渐回升,在外面的一些兼职也赚点生活费,路子逐步走向了“学习上领先,经济上独立”。大一生活就由水深火热转变到了多姿多彩,完成了不同寻常的第一年。

    能从一个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北京,并顺利的走完过渡期,这对于我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以及学校宽容的氛围。在大学里找到了自信,我也就没得顾虑和担心了。接下来的时间,也都在我的预期中良性健康发展。

    来读大学以前,我曾经分析过造纸专业的前景,也仔细憧憬过大学生活。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的因素,我一开始就抱着毕业去工作的目的,同时也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指标,说笼统点,就是想利用四年时间达到研究生毕业时的水平。当时也没想太多到底研究生毕业是什么水平,反正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想让大学生活虚度。老早时候就听别人说,读大学不如不读,四年大学三年游戏等等,可到了自己身上,我是绝对不甘步别人后尘的。如此一来,大二的以后的我就由抓住机会变成了寻找机会。

    主动出击的人都是积极的。大二,我又加入了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和一帮热情积极地同学们开展着中心的活动。还利用空闲时间负责中国日报在我们学校的发行工作,美其名曰:中国日报驻高校发行站站长。虽然发行量一直都没提起来,但在其经历中学习到了很多营销推广的技巧,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邻同学。学习上自然不在话下,我在教室里的座位从大一上学期的最后一排,一路勇往直前,坚持占领了第一排的重要高地。大二这一年,也是我大学里平均起床最早的一年。体育课选修了跆拳道,释放激情的感觉让我活力无限,每天早晨都能在六点多钟赶到操场跑上几圈。

    下学期,也就是2007上半年,我把我本科期间参与科研的想法付诸了实践。那会学校里正好开展校内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我便邀请了马雅琦同学一道去找蒋老师打算申请个项目,这个提议得到了蒋老师的支持。那时还有王芳师姐在蒋老师手下做实验,她经验比较丰富,在实验室待的时间也长些。便由她做主持人,我们三个一起申报了一个科研训练项目。遗憾的是,结果下来学校没有批。那时心里难免有一点遗憾,但一想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科研水平,不见得一定得有个名分,便也释然。于是继续留在蒋老师的实验室帮王堃师兄做项目。

    很快,大二结束。最后的成绩是可喜的,收获和成长都摆在眼前。这一年,我获得了学习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王子制纸奖学金等一串的认可。其实,在这一年里,收获最大的不止这些。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一年发生的最大变化在于懂得了如何感恩。那时候,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那个时候,我得到的无私的关心和帮助太多了。到现在我还在对这些人怀有深深地感激之情,以后永远都会是。在艰难的时期,有了这些可爱的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我得以健康的成长。这份难得的情谊,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一旦有了好的状态,事情就会趋于良性发展。大三开始,准备充分的我们顺利申请到了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并得到了两万元的经费支持。这是那一年最值得高兴的事情了,同时也弥补了上半年没有申请到学校项目的遗憾。这件事也正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句话。自那以后的道路上,不论对待机遇还是面对困难,我都用这句话压缩成的“舍得”二字来指导自己。

    自科研项目申请下来,便马不停蹄的投入到项目的开展当中了。由于事情繁多,力不从心,职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也实在忙不过来。年底,我狠心辞了中心的职务,专心转到了科研项目之中。大三的下学期,也就是2008年的上半年,记忆中除了上课和实验再没有别的东西。还依稀记得在实验记录本上进出实验室的时间,只要早晨没课就是七点多钟驻进,晚上十点多钟离开。那半年,是忙碌的,当然,也是充实的。也是那半年的忙碌,实现了我在读大学之前的一个梦想,本科期间成功发表论文。

   做事情需要专注,更要有协调自己的本领,还需要管理时间的能力。一开始,总觉得自己精力旺盛,就揽了很多事情,到最后发现不能全面干好,也只能忍痛割爱,放弃一些。辞去职业发展中心的职务就是自我协调不周的结果,但这也符合了“舍得”的理念。贪多嚼不烂,有舍才有得。

   大四就没那么多事情了。人算是彻底的适应了,都适应的有点滑头。科研项目照做,只是又增加了一个主题——求职。实验在前期成功的基础上,一路顺利,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没事的时候多数在浏览招聘信息,网申,修改简历,一波三折,但多数情况都是泥牛入海毫无回音。当时感觉可能最大的就是国际纸业,考虑到我专业也对口,基础也不差,就仔细认真的做了网申。谁知最后收到的不是面试通知,而是国际纸业取消校园招聘的致歉信。不知是生不逢时还是好事多磨,反正收到致歉信的那一刻,我是彻彻底底的感觉到金融危机已经来到身边了。

   危机之下,求职显得更加困难。我算有幸,十一月份岳阳纸业来校专场招聘,我被录用。当天下午,我便闪电签约,投靠岳纸。专业对口,也算是符合我的初衷。那之后,工作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实验还依旧进行着。在放寒假之前,我认真专注的完成了造纸车间的课程设计。看着比较满意的一本厚厚的设计说明书,心想:下半年回来大学就要结束喽。

   最后半年,比一本书还要复杂,在此简版就免述了。

   有人说,大学是你人生中最难忘的时期,我对此深表赞同。读大学,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能种下更大理想的种子。大学里经历的美好时光,大学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留待老去的时候细细品味。我的大学,永恒的回忆啊!

 

 

个人简历:刘圣英,遵纪守法,好好学习,不断在点滴中提升自己。学生组织里,释放年轻人活力四射的激情;班级生活中,体会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温馨。吃苦耐劳,塌实肯干,保留老一辈的传统美德;锐意进取,思想创新,具备新一代的发展潜质。四年大学,转瞬即逝,历数往事,件件足惜。感谢北京,包容的空间让我健康成长;感谢北林,和谐的环境使我终身受益。(责编:赵晶晶)

来源:新闻办 绿联社作者:刘圣英 浏览次数: